请输入搜索内容,并按回车键开始搜索...

送应氏二首

【其一】
步登北邙阪,遥望洛阳山。
洛阳何寂寞,宫室尽烧焚。
垣墙皆顿擗,荆棘上参天。
不见旧耆老,但睹新少年。
侧足无行径,荒畴不复田。
游子久不归,不识陌与阡。
中野何萧条,千里无人烟。
念我平常居,气结不能言。
【其二】
清时难屡得,嘉会不可常。
天地无终极,人命若朝霜。
愿得展嬿婉,我友之朔方。
亲昵并集送,置酒此河阳。
中馈岂独薄,宾饮不尽觞。
爱至望苦深,岂不愧中肠!
山川阻且远,别促会日长。
愿为比翼鸟,施翮起高翔。
                

诗集

暂无内容

注解

北邙:山名,在洛阳东北。
阪(bǎn):同“坂”,山坡。
“宫室尽烧焚”句: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,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。
顿:塌坏。
擗(pǐ):分裂。
荆棘参天:形容十分荒凉。参天,上高至天。
耆老(qí):犹言德高之老年人。耆,六十岁以上的人。
畴:田亩。
田:动词,耕种。
“念我平常居”句:代久不归的游子(即应氏)设词,应氏曾居家于洛阳。平常居,一作“平生亲”。
清时:太平之时,黄河变清,叫清时。
嘉会:欢会。
终极:穷尽。
嬿婉:欢乐。
我友:指应氏。
之:去、往。
朔方:北方,指邺之冀州。
亲昵:朋友。
河阳:孟津渡,在河南省孟县南。
“中馈岂独薄,宾饮不尽觞”句: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?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,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。中馈,酒食。
“爱至望苦深”句: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,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。
“岂不愧中肠”句: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,再见面却遥遥无期。
施翮(hé):展翅。翮,鸟翎的茎,代指鸟的翅膀。

简介

《送应氏二首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。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,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、应璩兄弟所作。第一首,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,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。全诗语言质朴,无过分的铺采文藻,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。

佳句

  • 不见旧耆老,但睹新少年。
  • 中野何萧条,千里无人烟。

翻译

【其一】
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,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。
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,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。
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,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。
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,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。
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,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!
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,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。
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,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。
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,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。
【其二】
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,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。
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,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。
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,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。
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,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。
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?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。
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,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?
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,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。
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,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。

评价

元人刘履《选诗补注·卷二》:《送应氏二首》,赋也。……既伤洛阳被焚,荆棘荒秽,则清时之难得可知。复言游子久不归,念我平生居,则嘉会之常不可知矣。故于此叹人生之脆促,愿得常相欢洽,而今亲友远游北方,则其情念当何如哉!
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第二首诗:曹植诗中所见对友情如此强烈的赞美,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性质。……在曹植之后,友情成为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,它所占有的地位,如一男女爱情之于西洋诗。这个创始者就是曹植。换言之,是曹植发现了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。